Awesome Image

画里画外的诗和远方


       乔峰何许人也?一个年富力强的七零后,通晓经商之道,更倾情于美学文化。不仅拥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画室、规模成熟的文化产业,还创办了一个以山村民居为依托的艺术写生基地。执笔描摹,他可细腻展现工笔花鸟的功力。而搞油画创作,更是他的见长之功,所画作品大到丈余、小到十几公分,风景、人物不计其数,举办过个人画展,被人尊称为画家。可历经风雨一路走来的他,却坚称自己只是一个画者。

       我真正面对面与乔峰相识,是源于他建立起来的坡子村艺术写生基地。作为一名退了休且小文艺情结未泯的人,当我听说有一个专门供画家及美术爱好者写生的栖息地,就位于距石家庄120多公里处的邢台坡子村时,便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

       那是20171030日,坡子村艺术写生基地季节性关闭的前一天。早上8点半,我按照师友的电话指引,与师友和乔峰如约汇合在裕华高速路口。下车后,师友向我例行一番热情介绍。

       乔峰——好熟悉的名字!我即刻打捞起了记忆中大约十几年前与乔峰曾经有过的关于广告业务方面的电话交流,那时,我只以为他是一个从事广告行业的文化商人。而今,我眼前这位英年帅气、面容和善、有着画家犀利目光的人,居然是商人与画家双料达人! 

       简短寒暄过后,我们两辆车一前一后驶入高速公路,直奔邢台坡子村。

 

                  艺术与民居联姻

 

      顺畅通达的高速公路,让我脚下油门始终保持120迈的标准车速。拐下高速公路,便明显感觉到,连绵不绝的太行山山脉,将一缕缕清新的山野气息推送而来,直达心底,迅疾生成了不可名状的感动。接近坡子村村口,第次错落于山上的民居,像是预演好了的庞大阵容,平和而亲切地与我的目光碰撞一处,舒舒服服地对接起来。再走近些,凸现眼帘的竟是位于村口的一座房屋院落:坡子村艺术写生基地的中枢。

      我随同师友一起,走进了乔峰在坡子村这个宽敞的兼具多功能于一体的艺术中枢。环顾四周,带有活动滑轮的硕大屏风,既可成为不同功用的空间隔离板,又可作为书画爱好者们写生作品的展示墙。而四面墙体等距离安装的长方形玻璃窗,更可独立成框,一框一景,可供N位绘画者静立各自窗前,描摹窗外或山水或花草或民居。置于厅堂醒目处,还安放着一张宽大的画案,可供书画家们酣畅泼墨,尽释情怀。

      驻足畅聊一番后,便又与师友一道,跟随乔峰的脚步,沿山势拾阶而上,去看那些被他签约租下的民居。虽然已是落木萧萧时节,少了葱茏绿意的衬托,但中国绘画技法中特有的水墨写意味道,却在北方这个山村里,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怡人的韵致。

      我们脚下所行路径,或弯转,或平坦,基本依山体顺势而成。而错落于这里的民居,皆由这一段段路径衔接成片。我们一边走,一边聆听乔峰如数家珍般的民居情况介绍。这些民居建造最早的始于永乐年间,其特点皆为石头砌垒而成。对于富有想象力的绘画者,那些石头立体呈现的景象,如同被硕大的笔触皴擦点染一般,极具天然画面感。硬朗的石块,坚挺的房屋,无不彰显着大山的浑然凛性。它源于大自然,又错落成大自然的装扮物,巧利天工,别具一格。

      每走一条巷子、一个院落、一处民居,我们都会停下脚步逗留片刻。巷子不深不浅,路径折折叠叠。仿佛打开一处折叠,就能寻到一则故事。那尊碾子磨盘,是我曾做知青时熟悉的农家家什,在当代生活中几近消失,还能够在这里遇见,竟让我有一种看见活化石般的感动。那辆老破的自行车,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宠幸地位,但置放于此,谁会说它不合时宜呢?院落里的柴房、陶罐、吊篮抑或灯罩,都是山村乡野标志性的生活必需品。那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草本植物,泼泼辣辣,对生长环境没挑没捡,即便人走屋空,她也没有一丝寂寥,尽兴而为,绽放愉悦。还有不见了叶子踪迹的树枝上,那一枚枚圆溜溜、红澄澄的柿子,在蓝天的映衬下,随风舞动,摇曳生姿。

      民居周边的杂草,无拘无束,顺势而生,也许会生长于石缝,也许会挺拔于沟壑,呈现出原生态固有的魅惑。而就是这样一处保留了原生态样貌的山野乡村,却因山石密度过高而限制了农作物生产,致使村民艰辛为继,日常生活难以富足,以至于一些原著村民远离居所,扎堆闹市,另辟生路。就这样,许多民居被闲置了。

      偶然一个机缘,乔峰在镇领导引荐下,发现了这块寂寥之地。他以画家敏锐的目光和丰富超然的创意思维,大胆地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植入艺术进民居的目标规划方案。经过深入考察,他心中的愿景愈加清晰起来,他一方面要开发一块北方专业写生基地,一方面还要实现保护山村的目的,因为这个山村深嵌着历史的记忆。2014年底,他义无反顾地拿出多年辛苦经营积累的资金,以租赁签约方式,将多处闲置的院落和房屋租了下来。而这个倾注了乔峰情感和梦想的合同,一签就是20年。通过一番精心打理整治,他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把镜头一次次锁定,将快门一次次按下,定格这片民居影像的同时,悉心体味着一个画家那份充溢美好愿景的期许。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执着于艺术追求、痴迷于绘画带来快乐享受的人,或独行而来,或结伴同往,身背画板,拾阶而上,倚山临石,信笔自如……这是多么奇妙而美好的艺术嵌入啊!也因此,这个不名之地,成为与高雅艺术联姻的胜地,被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质的艺术气息。

 

                  阅历是信念之基

 

      以我孤陋寡闻的见识,很难想象一个画家怎么会与山野乡村的民居结缘?从与乔峰言来语去的聊天中,我逐渐悟出了其中的渊源。

      原来,乔峰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对他日后的人格定性、价值取向,都构成了重要影响。70后的乔峰,出生于张家口沽源县,和许多平民家庭的孩子一样,他拥有自己朴实而又充满梦幻理想的童真与年少时光。冬日凛冽的寒风,春夏朗阔的绿野,历练了他坚韧的品格,拓展了他宽广的情怀,也造就了他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爱恋情结。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绘画艺术尤为敏感。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显露了绘画天分,在美术课业中,体味到了艺术的神奇魅力,并以喜人的成绩,摘得了沽源县主办画展绘画一等奖。这样一个获奖经历,不仅提振了他走向绘画艺术之路的信心,更成了他改写自己命运的浓重一笔。

      带着一份对美学艺术的执念与追求,他先是考进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埋头包装装潢专业的课程学习。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唐山豪门啤酒集团从事包装设计工作。三年后,在工作业绩正朝上坡推进的时候,他毅然辞职,转入科技印刷行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及销售等多项工作。2000年,他在石家庄市创办了自主经营的理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亦商亦画,做得风生水起,志得意满。

      人生之路,难免有波折、有起伏,乔峰也不例外。但他努力调整心态,积极回归原本该有的自己,愈加坚定了前行的目标:绘画是自己钟爱并终极一生的事业,所作所为,都该成为助推目标实现的能动反应。他强烈意识到,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技能,是可怕的愚蠢的倒退,而善于学习,不断刷新知识,提升绘画功力,才是通达理想目标的最佳路径。

      韩愈"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师说》理念,令乔峰顿开茅塞。怀揣一腔热望,他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谦卑行事,躬身做人,师从河北师范大学老师,得以专业技能上的更大提升。2010年,他又以40岁的年龄,考进中央美院进修深造了一年。

      磨刀不误砍柴工。进修归来,他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目标更清晰了。他不再把关注的目光只停留在画好自己的画上,一种天必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促使他要做一番既利己成长、又利他人受益的大事业。他努力积累经验,探寻可行路径,终于在邢台一个太行山脚下的村落,抓住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乔峰不仅要画好自己的画,还立志要为喜欢画画的人拓展路径,搭建平台,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助力绘画爱好者梦想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知,也就不难解读乔峰将绘画艺术与山野民居联姻的创意了。他的阅历,为他秉持的信念奠定了根基。

 

                    真情为率性铺路

 

      集商人与画家于一身的乔峰,将商人精明能干的特质和画家执着追索的精神有机融合,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将两者有机串联的那根线,就是他自身拥有的真情。正是这份真情的释放,他赢得了来自各方的信任与支持。

      乔峰的真情表现在多个层面。除了对自己执着不已的绘画事业倾注满腔热忱之外,他还有家庭的血亲之爱,还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大爱情怀。

      说到社会责任,我一下子联想到了那天同行坡子村时,乔峰车上码放整齐的一些衣物。当我诧异地问他拿这些东西作何用时,他语气沉重地说出了缘由。原来,不足千人的坡子村,由于土地贫瘠,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山上稀稀拉拉生长的板栗、柿子等作物的收成,根本摆脱不了生活贫困状态,许多青壮年不得不到外地打工补贴家用。获悉这些情况之初,他想到并且能做的,就是从家里找出还能穿用的闲置衣物,送给有需求的村中老少。后来,他感到一己之力太有限,就扩大范围,逢熟人便搜罗可供再利用的衣服被褥,集中起来,供村民所需。

乔峰不仅将画笔伸进了这个小山村,把艺术植入了山里的一沟一壑,更把一颗心栓在了坡子村村民的生活境遇中。他在与村民深入交往中发现,村里正值学龄期的孩子们,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一是本村没有学校,孩子们要跑很远的路到其他村庄的学校去上学。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女孩子不必上学,到了一定年龄直接嫁人。三是孩子们课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十分匮乏,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这些困惑令乔峰深感不安,他着眼现实,努力寻求切入点,希冀以一己之力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经过观察和思考,他着手做了几件事:一是利用暑假举办夏令营活动,向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跟孩子结伴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二是跟孩子们互动交流,传递有价值意义的理念和信息,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走向施以影响;三是请画家为学校义务讲课,培养孩子们热爱艺术、追求梦想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懂艺术,会画画。

乔峰拿起画板,可以描摹山村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做起慈善,又能心细如丝,令人倍感温暖。一次,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上山砍柴时摔破了头,听到呼救声,乔峰放下手里的油画创作,第一时间开车将伤者送往诊所缝针处置。他的车,常常在往返途中成为村民捎脚的交通工具。为了提升山村文明程度,2015年,乔峰还专门出资拉了两条50兆的光纤覆盖全村,让村民受益。他还帮助村民建立微信群,享受网络时代的便捷,感知外面世界的变化。

乔峰的真情,还体现在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那些租来用于写生者栖身歇息的民居,都被他依据其房主姓氏名谁,分别命名"XX",这看上去亲切、听起来顺耳的门牌名称之炫,实则是对房主最好的尊重。由此,他也赢得了村民的尊敬、信任和支持。

    我由衷地钦佩这样一种人性格局。乔峰倾情于文化艺术基地的宏大事业,却没有忽略村民们的情感与生活需求,他把自己的情感揉进了山村,揉进了村民的一粥一饭、一冷一暖的牵念里。他所成就的这份事业,不是为了经营而经营,深蕴其间的是精神层面的求索与富足。

    说来说去,所有关于乔峰、关于坡子村的遇见,都对我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乔峰做画家,做文化事业,首先做出了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体现了一个有担当、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的真性情。这份真性情,如同金子一样,放在哪里,都不必担心光芒的释放。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高晓松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乔峰画里画外的真情流露中,我解读到了"诗和远方"的含义所在。

 

               作者:郭玲(笔名:婉枫昕怡


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

写生作品

村角
菜
路
大门
远山
房屋
山
野外